玩具让我们的审美在天上自由地飘

2017-03-31 16:40

aozukina 是我认识多年的几个玩具秘友之一。秘友之间最频繁的行为是互相毒害:他买了个玩意,告诉我特别好,然后我也买;我买了个玩意,告诉他棒极了,然后他也买。结果就是,大家收的东西越来越相似。

aozukina 这个网名读音像是个日本名,但他其实是地道的北京人。网名只是他大学时玩拼字游戏偶尔拼到的,以a开头a结尾,因为不重样就一直在用。

aozukina 挺低调,收藏很少在社交网络上晒。就像他明明是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机交互专业的学霸,却跟我说自己是学渣,而且强调从以前到现在都是……在别人看来实在谦虚得过分。

我知道 aozukina 买过什么,但他还有更好的玩意没跟我晒过,因此我特别好奇 aozukina 在旧金山附近的大宅子里存了多少好东西,我请他晒出自己觉得最棒的收藏,并顺便聊了聊心得。

(Q:达斯佛;A:aozukina)

Q:作为理科生,你是因为什么对文化类衍生物产生兴趣的?

A:我虽然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不过其实一直对艺术相关的东西感兴趣——老实说我读计算机也是因为一开始对游戏感兴趣。

有一次在网络上看到竹谷隆之的作品“鸦”。当时觉得这应该不是普通玩具,而算是雕塑作品吧,但是又和传统印象里的雕像有很大不同。那会儿Sideshow还刚起步,Hottoys也还在做兵人。

Q:所以你最开始收藏的玩具是竹谷隆之的GK(树脂模型套件)吗?GK对玩家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我猜你小时候喜欢做模型吧?

A:对的,我觉得现在走上玩具收藏这条路和我小时候喜欢做模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最开始收藏的玩具并不是GK,但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快过度到GK的。

一开始玩过一段时间的车模。我对1950-70年代的欧洲车型特别有兴趣,感觉那时候的汽车线条异常美丽,也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车模。但是我虽然很喜欢车模本身的机械美,却很快就发现自己耐心不够。车模要求制作一丝不苟,任何一个制作步骤出错基本整个模型就算是报废了,它其实更接近工业设计,需要精准的成分更多。当时汽车模型高端产品也有树脂和金属制作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也是GK。

之后被竹谷先生的作品震惊了,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模型存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了。

Q:你觉得GK和其他玩具类型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A:我觉得GK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由度吧——从题材到表达形式都很自由,因此很多作品都更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气质,这和我们看到的量产作品是有着本质区别,充满作者热情的手作作品总是有着量产品无可替代的魅力。

Q:美国也有不少的原型师,一旦交流就产生了圈子,你认为美国原型师的圈子有什么独特之处?

A:非要说独特之处就是自由和互助的氛围吧。 老实说美国原型师有很多作品用传统审美看起来都觉得不够过关,虽然超级英雄的题材层出不穷但是很多基本型体上都有问题。不过大家喜欢创作GK都是基本以兴趣出发的,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赚钱。

以此为前提,人们更愿意互相交流探讨技巧和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整个圈子的氛围让人感觉更开放自由。而且最重要的是双方基于善意的讨论和诚恳的意见并不会发生动不动就互相撕逼的情况。我觉得这点其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如果总是执着于自己的技术和风格,很多时候是没法进步的。应该多去尝试和学习,制造更好的大环境而不是互相挡路。

Q:在收藏过程中你也和不少原型师成了朋友,说几个你觉得不错的家伙,并且他们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A:我第一个想提起的还是竹谷隆之先生。虽然竹谷先生最近这些年主要是商业作品居多,但是不得不说他的作品的水品和构思还是有目共睹的。

在我看来竹谷先生是个非常善于融合的人。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他既善于融合不同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在一起,也很善于利用不同材质的材料和质感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我想只有看过竹谷先生的作品集和几年前的展览才能了解他真正的魅力吧。

Simon Lee

Simon 也是早期我非常喜欢的原型师,可惜他近些年忙着做电影概念设计,没时间把自己的一些作品做成 GK 拿出来贩售了。当然这对于 Simon 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是对于藏家们有些小小的惋惜……

Simon Lee作品:《The Last Stand》

Simon 的作品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动态。按他自己说法他有意识地将小时候所学中国画笔法的概念融入到他的雕塑作品中。Simon 的作品即使有时候细节不落实,也能让人感受到场景的动感和张力。当年他制作的几十只异形和铁血战士对战的场景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Aris kolokontes

Aris kolokontes 这位年轻的希腊艺术家也是我喜欢的原型师之一。他的作品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不但塑形厉害上色水平也是一流,他很善于在半透明的表面表现肌肤的质感,他最经典的作品应该是蝙蝠胸像吧。

PP漫游记

PP一直是我很喜欢中国原型师。他的幻想生物总是给人一种确实存在的感觉 。有时我甚至于怀疑他表现的是不是就是一种存在过的物种,只是它们现在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末那工作室

国内的末那团队我觉得也很棒。

作为团队的创始人之一的四季是位很全才的人,除了自己造型能力很强更是个有着敏锐嗅觉和前瞻性的行业带头人。短短的几年看到末那团队从起步时的举步维艰,做到现在规模和水平,我想他们付出的努力和信念都是我这样的玩家难以想象的。

Q:在收藏之路上有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A:难忘的故事很多。比如飞到波特兰第一次见到寺田克也先生,并且在几乎没有任何旁人的情况下,现场观摩他花了几个小时将一面墙即兴画满。

对这一经历记忆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我第一次接触到艺术家本人和原画收藏,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也是寺田克也先生本人的一个转折点。

他尝试用黑色马克笔在不涂改的的情况下,即兴创作大的作品可以说想到哪儿就画到哪儿,很多布局上留白的想法是令人非常惊艳的。

老实说虽然他之后办过规模更大的展览,也多次在现场尝试过即兴作画,但以我个人的偏见都没有从本质上超越 Black Marker 那次的水平。

那次展览也让我得到了一件意外的礼物,这个会在后面收藏的部分细说。

另一件让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参加好莱坞中心地带 Burbank 的 Monsterpalooza 展吧。

我去的那次是展会开始举办的第二年,规模还算不上大。但是大概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一次性见到了很多重量级的人物: 像 Jordu schell, Steve Wang, Simon Lee……那也是第一次跟Simon聊天才知道他原来也是北京人,说得一口流利京腔普通话。

无独有偶 Simon 也是在那次展会上认识了后来找他合作的导演 Guillermo del Toro。我记得 Toro 在展会上买走了 Simon 制作的一只one off(孤品)——蹲在树上的小猴子。我当时刚开始收藏 GK,还不懂的什么 one of a kind 之类的说法。200多美元的价格让我犹豫了一下,结果转了一圈15分钟就被导演买走了。不知道我当时要先下手为强了,今天的故事会变得怎样。我想 simon 现在很难有时间再做 one off 之类的作品拿出来贩售了吧。 

Simon Lee 参与了 Guillermo del Toro 的《环太平洋》

最近一次难忘的经历,应该是知道Hellboy的作者 Mike Mignola 在暂时封笔之后会出现在伯克利一个小画廊,并且会出售几张《Hellboy in Hell》的原稿。当时激动得不行,第二天早上干脆跟公司装病,跑到画廊去堵门生怕错过了机会。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没见到Mignola本人。但是及时帮自己和朋友买到几张非常心水的漫画内页,也和画廊老板聊的很投机,最后老板还送了我一幅Mignola为他们画廊定制的签名版画。

Mike Mignola

Q:进入正式话题了!来分享你觉得最棒的收藏吧。

A:最棒还真不好说。老实说我很难抉择哪个比另一个更好,因为每个作品都有独特之处,就说几个特点比较明显的吧:

Frank Frazetta 为 L. Ron Hubbard 绘制

但没有使用的封面原稿 Skull Machine

Frank Frazetta 是一位传奇的漫画家、插画家,亦是奇幻画派(Fantasy Art)的先驱。Frazetta 对人体的肌理表现扎实,油画作品生动、充满力度,也有着一种旧日时光的幽雅。作为科幻插图界的巨人,他的画风独树一帜,大气雄浑,影响了无数科幻插画家以及几代科幻迷。

L. Ron Hubbard 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他更著名的行为是创立了山达基教(Scientology),也就是阿汤哥加入的那个科学教。

我想这件作品有这俩人的名字就够了。

法国漫画大师 Moebius 

为《STARLOG》杂志所画的帽子人

Moebius 大神的原稿有很多,我这件算不上精美。好在尺幅不算太小,但居然是在日本买到的。缘于这张画是 Moebius 访问日本期间为当时著名的科幻杂志《STARLOG》(已停刊)所作,后来刊登在了1982年10月刊的跨页一角。

这期杂志的封面也很有意义,是 Moebius 参与的迪士尼电影《TRON》(电子世界争霸战)。另外,Moebius在日本见到了他心中的大神手冢治虫和后来成为一辈子好基友的宫崎骏。

寺田克也

2011年 Black Marker 展的展牌

这件收藏的最大意义不是多精美,而是画廊主人和寺田先生在展览结束后送我的礼物,因此这次展览对我个人意义非凡。

这件收藏原本只是随意的画在泡沫板上的,我后来专门为它定制了画框,真假 marker 的设定我觉得很有趣。

松岡ミチヒロ先生的鹞鱼

做蒸汽朋克风格雕塑的艺术家很多,但是松冈先生的作品却蕴含着现代感。他的《鹞鱼》有种《风之谷》里喷射飞行器的感觉,只是生物感更强烈些。 这件作品也算松冈先生作品中体量比较大的,差不多长度有80cm了。 

Mike Mignola 先生

为 Hellboy 20周年纪念画册所设计的封面

我虽然很喜欢 Hellboy 的故事,但是其实更偏爱 Mignola 先生创作的小故事,所以收藏中有 Hellboy 出现的反而不多,这张是个例外。整个画面非常丰满,基本 Mignola 画作中的重要元素都有呈现,但是又没有堆砌感。

Mignola先生本人貌似也挺喜欢这张画,在很多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曾经使用过这张画。

Q:你介绍的这几个收藏,怎么大多是画作?感觉这些年你收藏的方向变化很大啊。

A:大概是越来越挑剔吧,原来出来个新玩具着急就买了,到现在都是有选择性的收藏了,我想每个玩家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身边几个最好的朋友基本都是从麦克法兰的再生侠可动人偶玩起来,经历以竹谷隆之先生为首的日本原型师们所带动的玩具造型革命时代之后,现在大家关注的物件基本越来越接近艺术品了。

收藏也从GK之类的玩具逐渐变得更多样化,最近比较专注收藏原画类的纸片,当然投入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Q:那么介绍一下最近你比较感兴趣的艺术家呗。

A:最近感兴趣的艺术家有几位吧。包括前面提到的Mike Mignola(说来也有好几年了)。

还有就是村上隆先生,我本来对他的超扁平并不感冒,但是看了他的500罗汉展,又读了几篇与他相关的文章,尤其是在他展出了个人收藏后,感觉他其实是个很有趣又有内涵的人。也就对他的作品越来越有兴趣了,当然离收藏他的作品还差的太远。

另外一位是生于台湾的亚裔画家 James Jean。他近些年的作品风格突变充满了魅力,在格外繁复的构图和细节中,James 要表达的情绪也很充沛和鲜明,很幸运最近购入一张简单的素描线稿。

Q:你觉得收藏给你带来的乐趣是什么?

A:乐趣嘛大概有几个层面吧。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单纯的拥有和把玩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喜欢玩具,而且一直对玩具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很有兴趣。我想这也是后来让我对模型和 GK 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说起来我算是IT从业人员,我觉得在网络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玩具和画作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会更加可贵。收藏它们并且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而且每一件玩具和画作背后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我想比起物质本身,它们承载的故事更让人着迷。

比如作者创作时的意图、要表达的思想,以及一件藏品都经过谁的手,又是怎么到我手中的,都让我觉得非常的有趣,也是同好们聊天时的话题。

最后还有个比较功利的乐趣,就是看着自己藏品价格起起落落。 我现在很多时候会把自己的收藏作为一种小投资的形式。倒不是说非要从中获利,算是对自己眼光的一种磨练。当然这其中随机性居多,可能也正因如此才让它显得更加有趣。

非要说意义的话,我想对自己的审美眼光的磨练就是一种意义吧。(完)

 


举报
评论
添加表情
0/140
52toys
评论
52toys